淘宝皇冠店“万物书房”
http://wanwushufang.taobao.com

一个爱吐槽的店主
文具吃完了才吃土
做国产原创可怜死了
真的不贵
买点吧

 

万字分享:规划整理类手帐到底怎么写

不涉及创作类(即拼贴、日记、杂记之类完全可以天马行空的手帐类型)的经验。

      

        这是我一直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的东西,篇幅较长,所以会分开各个章节。想要说的其实是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

       到底怎么写手帐。

 

       手帐对于每一个人的定义都不太一样,有人当日记用,有人当帐本,还有人当日程规划,还有当拼贴本的,讨论“什么是手帐”几乎毫无意义,就相当于讨论“什么东西好吃”一样。因此我用了日系达人们爱用的一个词“手帐术”,字面理解就是使用手帐的技术。可能有人会觉得,这还要技术,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没错,完全可以这样,你可以拿起一个本子一个字都不写,但是某些时刻,我们确实是希望手帐变成自我工具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也是我作为一个自己做本子的店主经常碰到客户会问的问题:

       这个本子怎么用?

       如果简单回答你可以这样写那样写,当然简单,我只要给每一个本子加一个说明书就好了,但是这真的解决问题吗?自我hobo之类的大品牌手帐也会有人说“我不会用”啊?

       因此我想结合我设计本子内页时候的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这不是一个教学帖或者“让你看看我才是手帐达人”的自我展示文章,我会如实分析我的思路,以及我觉得更能最大限度发挥一个本子作用的用法。总体来说,这是侧重规划整理类的,对拼贴、纯日记等创作类手帐很少提及。

       以下文字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 聊一下到底什么样的手帐本才是适合/不适合自己的

第二部分 规划整理类手帐实际使用过程里的一些细节问题       

第三部分 如何切实地“用”手帐 

最后分享一个以前并没有分享过的个人经历。


       没图,一张图都没有,全是字,我知道现在流媒体和短媒体上发这种东西基本等于没发,但是强凹配图没意思,能用文字说明的,表达出来更加确定更加明晰。


一、你也许选错了本子

       选到合适自己的手帐,是需要不断试错的。当然,这里的试错并不是说需要你大量购置本子回来,用完了才知道不适合自己,手帐圈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大家都乐于发repo图,本来需要花钱购置的本子内容,完全可以从其他手帐er的图中看到,大大节省了试错需要的人民币。

       但是什么样的本子才是错的?

       或者说,我的问题为什么是选出错的那个,而不是“哪个对”。

       我觉得狭义上的手帐,尤其是规划整理类的,是个方法类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有专业专用性,并且要为人所用,而人的生活不是千篇一律的,可能朝九晚五的工作党和学生会稍微规律一点,但是绝大多数时候,生活是在变的,如果一定给变的东西里塞一个不变的工具,也许可以磨到合适,但是久了一定会生厌。因此我认为,不要选出我觉得合适的,而是淘汰我觉得不合适的,也就是说,没人规定你只能选一个品种的手帐来用。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时间轴手帐就是我的错误答案,我几乎完全用不上时间轴,在旅游日程规划的时候,时间轴稍显有用,但是意义不大,完全不如我的手机日程表好用。我喜欢阶段性的计划本,比如月计划和周计划(原因后述)。同时我不喜欢方格本,感觉限制了书写,我在点状和空白本里写得最快最好。我也不喜欢日系的横线本,适合日文字体的细格子装不下我的大字——因此我买本子的时候就会着重选择精确到月/周的计划本+点状/空白的手帐本。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错误答案呢?

       我觉得需要诚实记录和面对自己的生活。人这动物,总是对自己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积极的规划,但是实际操作,就那么回事。所以我建议如果还在类型里挣扎的话,应该先使用手机诚实记录一周左右的生活,重点观察自己的生活是否有绝对的规律性,有多少重复的事项,有多少闲暇的时间,去了多少地点,工作方面到底是怎样的细节在支配你的时间,跟同事合作还是独自完成一些事情,是细碎的一件件的小事还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大事。

       对于工作党而言,工作手帐最重要的一个用途就是分配时间(下一部分详细说),高级点说就是运筹学。一些可以预先知道的事情或者时间已经不会变化的事情,属于“提醒记录”,剩下所有待办事项都应该以快准稳的方式,遵循自己的逻辑办完。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带入一些市面常见的本子来想一下:

  • 时间轴类:头一天我们只能写下不会变化的工作,变化的部分完全无法安排,可以放进to do的模块里。那么这件事要做的时候我们需要把它写下来吗?我做都做完了,还记下来干嘛呢?如果我还没做,那么我写在某一个时刻要做,做得了吗?和同事交接的工作,同事这时候有空吗?今日未办完的事情移动到第二天是方便的,画圈拉线即可。

  • 自由书写类(余白/空白/横线等纯内芯):完全没有区块规划,假如我自己画,就需要每天都画出第二天的区块,也太麻烦了点。

  •  区块类(国誉方块/hobo weeks):我觉得非常合适,每天一个大框,想怎么用都可以。

  • 日记类(hobo):一天一页,可以使劲规划,但是干扰项太多,上下的天气日期名言对于工作来说毫无意义,最糟糕的是它的分割以天为中心,所以假如周一的事情要挪到周五,不可能一眼看见,适合细碎事项日抛的工作。

  • 综合计划类(各路年度手帐,带年月周计划):非常合适,是真正适合工作用的手帐,满足了一切需求。但是我很不喜欢日系的本子,除了有一些太小的开本外,现在日系竟然开始了在这种手帐里强塞时间轴的风潮,仅代表个人表示看完非常焦虑。也许日本企业文化就适合这样按部就班说1点27分39秒就一秒不差的安排方式,但是我觉得不太适合中国国情。对于一些创作性工作和弹性工作的人来说,这种风潮太地狱了。

       可能有熟悉我们产品的客户会觉得,夹带私货呢,你干脆点名自家月计划是最棒的——没错,月计划产品确实基于以上的思考,完全来自我自己平时用本子的需求。只不过我们把综合计划类分散在几页的、足够用一个月的版面放进了一张特殊开本的纸里,但是总体思路是不变的。

       再换一个角度看一下这个事情。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时间轴变得很难抉择。首先,学生之所以还是学生,因为要上学(废话但是真理),上学的时间和日程是完全可以预估并且绝对不会改变的,周一早晨连堂高数,四年中也顶多偶尔一两次突发取消;校区突然断电,教室突然被征用之类的状况,次数也都可以忽略不计。其次,大学生是半个社会人,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和社交需要,这部分完全是无法预测的。尽管波动空间只在课表以外的小区块里,但是这里是大学,有什么嗨过头或者down过头的事情都不足为奇,可以说比工作事项调整的弹性还大。第三,大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能力就是如何分配(支配)自由时间,但是这个支配程度,并非初高中阶段以小时来精确计算的,而是应该以天/周为单位。毕竟初高中的时候,世界相对单纯,自我需求其实是被压抑的,大学解放了需求之后,大把的自由时间如果能合理规划应用,一个大学可以上出两个的效果。

       因此,时间轴尽管是很多大品牌都推荐大学生使用的手帐,但是我个人觉得,它其实没有办法提供完整的“规划”功能,顶多提供的是相对固定行程的时间分配,也就是说,时间轴应该是一个辅助项目,总体上,我觉得大学生应该选用综合规划类手帐,课业特别繁重的再考虑时间轴。大学生也可以考虑一日一页的形式,既有时间轴,又有空余的地方可以规划自由时间,但是却又少一些表达空间。余白相对就是更自由的一个方式,时间轴简单,空白较大,话多可以多写点,话少就用来规划。而weeks之类的小本就非常鸡肋了,时间轴排序也不够,规划也不够,既不能一本all用,当辅助本又嫌本子太多了点。

       这两个例子单纯从我个人的经历和角度出发,分享这个思路是希望大家考虑本子的时候考虑全面,否则就会出现一个情况:

       明明看晒图的人用这个本子用得非常好,但是我自己拿到手里就不会用了。

       “不会用”不是技术状态,没有什么本子的用途是你不知道的,一个本子,就是用来写字的,你所犹疑的“会用”,不是使用,而是如何用得恰到好处。有这个疑问的话,你需要考虑:

这本子是我的错误选项吗?

如果不是的话,那我的买本思路哪里错了

       单纯把一个不会用的本子出掉或者归纳为错误选项是很简单的,但是这就代表你直接淘汰了一个分类,从此以后你会直接拒绝这个类型的所有手帐——假如这是你的正确选择之一呢?我建议还是要再复盘一下自己的生活。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我买了一本手帐,我需要让它提供怎样的功能,也就是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词,手帐术,我需要施展的这些技术,是辅助我哪一方面的?

       以我自己为例,前面我说我喜欢阶段性的计划本,原因是这样的:

       我的规划类手帐就是一个扫地的过程。我的工作生活就是一个大广场,充满了落叶杂草垃圾灰尘,我现在需要把它打理出来,垃圾分类回收,如果我从一个角落开始绕圈干过去,也可以干完,但是容易顾此失彼,所以我需要先坐热气球升到半空中,俯瞰一下广场,确定垃圾桶都在哪里,大概分出区块,一块一块集中垃圾,然后找袋子把可燃的不可燃的分类,再拖到指定垃圾桶,最后再处理一些顽固污渍之类的细节。用一些比较大的词汇就是,从宏观到微观(当然这么说不是特别合适,大家理解意思就行)。因此我的手帐可以没有年计划,我只要随便找12张便笺写写就可以了,但是一定要有月计划,有一些工作需要分配到每个月,然后再精确到每一天。同时还一定要有周计划,因为工作是一周一周循环前进的,本周和上下一周的工作细节不能丢。我不需要时间轴,但是需要纵览全部。等于说,我的手帐是提供办事指引的,合理分配时间,尽可能优化流程,同时提供打卡记录的功能。

       这时候回看我们做的月计划,你就会觉得一目了然,中心区是本月的纵览,两边是周的纵览,翻过来的两页提供打卡记录功能——手帐的形成,必然有它的逻辑,这个逻辑不会像说明书一样写出来,但是以形状存在了。观察手帐本的区划,你会发现,时间单位基础上占比例最大的那部分,就是这个本子的核心。

  • Hobo一日一页最大的区域是方格,提供记录功能;

  • 国誉自我最大的区域是时间轴,提供精确细节的时间规划功能;

  • 余白最大的区域是空白,提供自由书写功能;

  • 我们月计划最大的区域是月历格子,提供这个月的规划纵览功能。

       事情就这么简单,如果大家也常看别人的晒图或者手帐日常的话,应该非常清楚,hobo一日一页的用户较少使用时间轴,大多当成日记本来用,自我用户都在使用时间轴记录或者规划作息,余白的用户很多在空白处拼贴,我们月计划的用户会把整个月的学习生活分配到每天的格子里——本子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指引,只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还没和生活节奏同步。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不会用”的时候怎么办?       

       寻找本子最大面积的区域,捋清本子的使用逻辑,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看看是不是真的买错了本子。

       也有一些手帐er会相对固执(中性词,无贬义),买什么本子回来都是一个用法,买啥都拼贴,买啥都当日记本,买啥都写时间轴,也不是不行,但是回到之前那个问题,手帐给你的是什么呢?如果拼贴是快乐的,那么手帐是不是只需要或者只能提供拼贴这一种快乐?如果时间轴是合适的,那么你是不是永远只需要时间轴,你的生活是不是真的必须精确到半小时的格子里?之前看到有人说,手帐是个爱好,我仅代表个人不太理解,以下不是要批判或者抬杠,单纯是个人理解:私以为手帐更多的是“方法”,就好象有人始终严肃紧张,有人一直放浪形骸,你很难说放浪形骸是个爱好,它是个过日子的方法或者态度。用爱好来形容的话,似乎有把手帐抽离实用功能性的嫌疑,狭义上也许不影响表述人自己的状态,即表述人自觉手帐的实用功能性非必要,但是在我看来不算很妥当。

       也就是说,如果你打算承认手帐的实用性,打算让手帐提供休闲以外的功能,或者说打算让多本中的一本手帐提供规划生活、自我提升等等的功能,就应该明确意识到,对一个自由工作学习的人来说,买本子的时候,正确的选项也许很多。这不是标准单选题,你只能选一个答案,甚至,对你而言,也许错误答案才只有一个。

       “不会用”的最初问题就在这里。有些人没有诚实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怎样的,拿来时间轴,发现自己的事项无法精确到半小时,最后用成了睡前记录自己每时每刻干了什么的打卡本,慢慢发现这还不如写日记来得痛快,毕竟困得要死的时候谁又能想起来中午的工作餐到底吃的西红柿还是西兰花呢?也有一些人因为“不会用”,拿起本子就先弄成日记本,什么都写点,拼贴也来一点,后来因为手帐的实用功能性被剥离,逐渐变成了完全用于精神娱乐的项目,想起来的时候都空窗了十几天,还要一天一天补回去。

       并不是说这些常见现象都是错的或者都一定需要纠正,而是说,与其这样,不如我们重新捋捋思路,让手帐为己所用,成为手帐术的工具品,而不是反过来成为一个生活的添头,最终沦为谈资或者弃品。

       到这里,再说回“手帐是个爱好”这句。假如手帐对某人来说,只是爱好,那么如果需要它成为一个持久的爱好,就要源源不断地提供热情,我也有我的爱好,我也有一些爱好“退坑”了,我很能知道热情是怎么被磨灭的,我也知道有些热情并非来自内心,所以它永远无法转变热爱,仅止于爱好。所以上面说到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有私心存在,我希望谈及它的时候多一点热爱,因为持久。谁不想自己喜欢的东西持久呢?想要有持久的热情,想要热情变成热爱,手帐就得逐渐变成一个生活的“方法”,要一点实用性,要一点存在的可触摸的功用。

       当然这是一个虚妄的进阶的仅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的想法,请求同存异。

       “不会用”的选本思路就这么多,更进一步的思路,我下面一篇细说。

 
二、 规划整理的能力就是手帐的核心

       再次说明一下,这里的手帐是狭义的手帐,手帐术所延伸出来的规划整理为主的手帐,并不涉及拼贴日记等自由创作的方向。

       我们之前出品月计划的时候,也大概设计了前台咨询应对的模板,预先设想了一些用户会提问的问题,写出了最简回答,用以及时应对(当场打字不够快啊,示意图也会提前做好)。结果没有想到,用户问得最多的问题居然不是细节上的东西,而是“怎么用”。我们也和几个客户深入聊了一下,基本上是1v1指导使用之后,有点明白了,很多人从未正式接触过规划整理类的手帐,因此在用的过程里仍旧把它当作日记,于是会有以下犹疑:

  • 我该写什么进去

  • 生活里似乎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安排

  • 安排了我也做不到,不如算了

  • 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安排

  • 我不知道安排了之后要做什么,有什么意义

       这部分就想聊这个话题。

       我想从我自己的例子出发。最早接触到的手帐,我拿到的那本上面写着“日程本”,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巧合的优秀的开端,一下直白点出了我们要讨论的这种狭义手帐的核心:安排一天的生活。所以我最开始也是试着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写进去,比如6点起床,7点15出门上学等等。慢慢用着用着,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写下来的事情,并不一定会在你预期的时间里完成。比如有一天我都出门了,忽然想起来课本没拿,我必须回家拿课本,往返的15分钟会导致我没有办法在规定时间里开始早读,我应该修改本子上的时间吗?我应该放弃拿课本吗?假如我修改本子里的时间,划掉,改成7点30出门,那么还要修改最后的许多时间;假如我放弃拿课本——这是肯定不行的,就算可以,那我要怎么修改我没有课本的那堂课的笔记时间呢?

       一定不要让手帐只是手帐,一定要让手帐成为工具。也就是说,手帐必须为你所用,如果它反过来制约了你的行动,那么宁可不再使用它。

       我个人觉得,手帐使用的首要目的是确认手帐是用来规划整理,还是用来回放的(两者兼有也可以)。规划整理就是把还没发生的事情安排好,回放就是记录当天的分类事项,观察时间分配。我个人的用法是前者,规划整理。

       先说比较好解决的回放功能。

       在回放功能上,我觉得手帐本(实体本子)并无法提供特别优秀的反馈,反而是现在的很多实时记录型APP搭配产品(比如apple手表)更加方便快捷。当然,实体本子完全可以提供反馈,对于一些方便记录并且放在纸质产品上更合适的项目,比如读书追踪、爱好进阶,想要查看累积进度就还是推荐用手帐。为什么呢?因为这类项目是没有办法精确反馈的,假如你想学会画水彩,很难定义我今天画了45分钟,已经掌握了3.78%,一周过去了,我累积进步了14.92%,这种记录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对于抽象的累积,纸质记录更加容易一些,对于可以具象精确衡量的,比如热量摄入、深蹲次数、玩手机的时间等等,还是推荐使用电子记录。

       也就是说,如果你需要回放抽象的累积,比如读书感受、观影进度、爱好练习、生活习惯等等,建议使用纸本,如果你回放的东西是非常具体的,走了多少步、喝了几杯水,建议不要挣扎,下个APP解决问题。

       下面说稍微复杂一点的规划整理。

       很多人困在第一步:天哪一天好多事情,我到底应该从哪儿开始规划?有人就从起床时间开始写,然后写到吃饭就犹豫不决了,再想到通勤开会就直接放弃了,于是产生了“我不会规划”的念头。

我提供几个我经验里认为相对较容易的练习步骤:

  1. 写出已经确定的事情,按照简单时间顺序,也就是说哪一件先发生,就把那一件写在前面,不需要具体时间。中间空大一点。

  2. 接下来写出你现在想得到的非干不可的事情,放在一边

  3. 写下来你想干的事情,不一定做,但是有点想做的事情,放在一边

  4. 现在从2里面挑出最麻烦的但是非干不可的,或者最费时间的事情,同时算一下1里面哪两件事情之间空隙较大,塞进去。以此类推,直到把2的事情塞完。

  5.  重复以上步骤,把3里面的事情也塞进去。

  6. 按照排好的时间先凑合过一天,把没做到的事情划掉,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多少事,然后再写下一天的时候,要精简3里面的内容。

       这样练习几次之后,你马上就能意识到,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你是有轴心的,那些不变的事情,比如课程,比如工作会议,就是规划的中轴,你需要在中轴上插入必须要做的事情,最后才能考虑那些想做的事情。而以上所有事情,都不需要一个具体的时间,比如12点30—1点15分,必须吃饭——没有这个必要,你只需要知道自己要吃饭即可,至于你到底是12点30分开始吃还是45分的时候已经吃完了都完全无所谓。

        也就是说,规划整理类手帐,是在为重点事务排序,而不是在梳理时间。由于工作学习的固定性,时间不是一个你可以调整的变量,需要去挤压,所以用时间来划定是毫无意义的,建议使用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个练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从未尝试过日程类手帐书写,最开始你可能需要3-5天开适应忘掉时间轴的束缚。但是久而久之你就会享受到手帐带来的便利:日程规划手到擒来,甚至能拨出许多时间关注更细节的东西。

       比如,现在我很少记录“上午在二厅会议室讲策划案”这种事情,而是转而记录我需要带银色还是黑色的U盘,有人看了觉得不可思议,说好的规划整理呢,带个U盘算什么重点to do啊?但我通过U盘就可以判断我需要讲的策划案是哪个,并且不存在跑错会议室或者把这么重要的工作完全忘光的可能,所以我不会费劲写出来会议详情,而是提示自己不要拿错U盘。再比如,我也不会固定为要做的事情排序了,因为习惯了这套流程之后,在看见中轴事务的脑内顺序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见缝插针地把手里的工作完成。在琐事比较多的时候,我会大概记录一下特别碎的事情,免得忘了。因此我的日程手帐变得非常简洁,除了大块的事务以外,只有一些必须提点自己的琐事和重要to do,通常我在通勤路上5-10分钟就能全部排完,还能在旁边写写画画搞点娱乐。

       可能有人会说:那你要手帐干嘛,全记脑子里不就得了?

       当然是为了双保险,人有可能忘事,有可能手忙脚乱,手帐就是我的后备军,我只需要随手翻开一看就大致有数,即使工作节奏被打乱了,也可以尽快找回来。同时,这就是另一个我想说的问题:这类手帐绝对不能是个摆设。

       我之前跟一个客人聊天,她说她觉得日系博主po的手帐都特别有条理,写了很多东西,填得满满的,每天如此,看上去排版很舒服,她也想这样,但是写了一周觉得特别折磨,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觉得很沮丧。个人意见:在规划类手帐书写的时候,但凡你想到“排版”,这事已经完蛋了。

       这类功用性远大于美观性的手帐要什么排版呢?唯一的要点应该是是否实用,也就是说,我是否能一目了然,对我是否有用,而不是“你看了觉得好看吗”。日系博主的图固然美观,不美观也不会成为ins或者推上的达人,但她们的美观于你而言全然不实用,美观本应该是功用性的附加值,现在却变成了书写的唯一目的,那自然是无法写出你的美观的——脱离了核心的日程手帐现在是桎梏,既不能按照日记拼贴类创作型来写,又无法提供原有功能,当然很难受。

       我建议放弃排版。倒不是因为我不排版,于是自暴自弃号召大家也别排,我是觉得,如果手帐对于你来说仅仅在于po图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选择创作型的手帐呢?即使在创作型的手帐里,排版也是一个需要慢慢形成风格的东西,我想日系博主的美观或者个性风格,也是在长期使用过程里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写法,渐渐的,特色发展成了特征,特征简化组合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又在模式里加了细节(颜色图案写法),最终成了“排版风格”。我们看到的是结果,如果强求结果完全不在意过程的话,有点本末倒置。

       规划整理类手帐可以送给手帐er最好的礼物就是强化脑力。我最开始写手帐的时候,因为“日程本”的缘故,也是要把琐事都写出来的,巴不得上厕所都计时,有一段时间也乐在其中,后来很快发现了自己的行事规律,开始尝试按照自己的做事方式重新安排生活。我是蛮喜欢晚睡的,而且很喜欢晚上看书,感觉头脑特别清楚,反倒是早晨不喜欢干对思维要求太高的事情,于是我允许自己晚起来一点,把一些琐事挪到上午,晚上留出时间看书和玩,晚睡一点也没关系。由于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我看书的效率超高,论文都是晚上写的,上午在图书馆里填各种实习报告写简历,和其他同学相比,画风非常奇异。因为效率高并且选的时间对,我节省了好多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论文期间还在图书馆里摸完了一整套明清稀见笔记小说,沉迷怪力乱神无法自拔。并不是要吹自己很牛逼,相反,我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但也正因为非常普通,才想要更多时间,想要高效率,想要认识到如何让普通的自己发挥最大能力。正是通过“日程本”的记录和排序,我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时间,在优势时间里做擅长的事情,非常快乐。

       这就是我写在标题里的,规划整理的能力就是手帐的核心,是拿起手帐要做的也是手帐最终回馈给我们的东西。       

       以及,我想谈一个误区:

       需被规划整理的,是事务,不是你。不要为了排版,为了使用某种特定版式(比如时间轴)去强扭自己。你不需要被规划整理,你手里那些事才需要。核心目的是把事情办好办妥,你的办事能力需要的是充分发挥,而不是依附于版式。

       版式的选择,上一部分已经谈过了,可能有人会觉得,抛弃一个热门款式很遗憾,毕竟那么多人都“用得很好”。请仔细分辨“用得很好”是否包括了“写得好看”或者“拼贴得当”“排版新颖”之类加分但是远离核心的东西。鞋里的石子只有你的脚趾知道。如果你觉得脱离热门款式,就少了很多参考,以至于“不会用”的话,建议再考虑一下上一部分我的经验,你可能选错了本子。


 三、      手帐需要“用”起来       

这部分有些观点可能会看起来像是有所指,所以我先把解释放在前面,绝对,绝对,绝对没有暗指批评某人某派某行为是错误的,以下一些观点完全欢迎不同意。我写出来的目的也是表达我的观点,而不是传达指导意见——我没有能力也不应该也不会指导任何人应该如何正确地写出正确样式的手帐,“定义正确”这个事情很荒谬,但是为了避免误解,还是要说清楚。


       我个人觉得,不拿来用的手帐,基本就是一个废物。这个“用“指的不是说使用本子使用文具,而是对已经形成的“手帐”的使用。也就是说,手帐不是写完了就算了的,要使用手帐。

       简单提及一下创作型的手帐,粗暴全部划归为“日记“,可提供的功能就是感性回看过去的时光,现在社交媒体发达的情况下,还提供了对外展示功能。一些笔记类的手帐可能用处更明显一些,功用性也强一些。在“用”这块,创作型手帐虽然实用性不高,用的频次也不高,但是提供了相当直观的用法。

       反倒是规划整理类手帐有点尴尬,有人写完了之后再也不会回看,有人写着写着就写成了创作型,有人就当烂笔头的记录册子配合好记性使用。我个人感觉是有点亏的,讲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参考。

       开始通勤上班的时候,我住在北京的北三环,那会儿北京的五号线没通车,我要到东二环去的话,就只有公交车一条路了,然而这一路换乘除了要经历三环早高峰拥堵以外,中间往二环还要过一个巨型十字路口,该路口东西南北都是密集老小区,早高峰时间人潮汹涌水泄不通,有一次生生堵了50多分钟,堵到领导打了三次电话问我在哪儿,我都说我在XX路口,领导就差没让我发个自拍验证一下是不是根本不打算来了。开始的时候,堵车时段的我也是玩手机看书打发时间,后来有一次我翻开手帐看了一下午休和晚上安排的事情,发现有一些事情在车上也能做,于是就开始圈,哪一些是可以的,翻了之前一个多月的记录之后,第二天,我带了杂志和剪贴本,开始撕杂志,连剪刀都不用带,只需要手撕+胶棒就可以,如果当天不幸没有座位,就用记号笔圈要剪的部分,晚上只需要无脑切图下来就可以了。后来有一段时间挣某节目组的外块当零花钱,绝大部分工作也是随身携带,预估哪里有时间就抽空做掉的。而且后来通过手帐记录,发现堵车也有规律,周几会堵成什么样,心里大概有数,估计堵久点就会提前带一下能做时间长点的事情。那两年我剪出了三个厚厚的大大的杂志本,至今都很喜欢,有些内容现在还会不停翻看。

       我觉得手帐是完全可以找到你的日程软肋的,一个人的行程不可能100%充实完美,手帐的功用就是不断提供更优解——注意是更优,而不是最优——过日子工作学习不是题目,一定能找到最佳答案,我们不断挣扎的所谓“挤时间”其实是在寻求平衡,也就是更优解。如果只是使用体感,大概估计自己的日程,随着工作学习的变数增加,感觉很快就不准确了。然而记录下来的东西不会骗你,比如我找到了堵车的规律,也发现了可以挪到堵车时间里做的事情,如果死板地按照原计划生活,如果我没有回看手帐,堵车时间难熬,晚上回家想做的事情也一件都少不了。

     手帐还是要用起来的。对于规划整理类,我觉得最起码应该做到:

  • 诚实记录,忠实书写

  • 定时回看,仔细分类圈画

  • 永远把”使用”放在第一位

       我之前随便翻超话的时候,看到有人po图会说自己排版的经验,比如为了少打码,把日程写得自己看了都像是对暗号,或者因为这块地方有个好看的贴纸所以日程就省略了不写了,还有单纯为了写出ins博主的类似感觉,强行使用英语甚至日语来写日程,一面写一面抱怨好难翻译,当时觉得很惊讶,不明白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细想是博主对美观性有很高的要求,希望po出来的手帐美观第一位——OK,但是这个方法我觉得是错误的,至少误导了很多想要好好使用规划整理类手帐的人。诚实记录下现有事务,才能最大限度预测未来事务的安排,对自己越诚实,规划整理出来的“计划”越准确,为了贴纸而漏掉日程,我个人是无法理解的,我觉得与其这样,不如去做创作型的手帐更加快乐。

        因为规划整理类的手帐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它不是什么轻松愉快的事情,换句话说,无论是你自己管理自己还是别人管理你,总之是要你进步的,想要趋于完美或者寻求最优解,这个过程绝对不会有娱乐性。

       其实我也理解很多人无法正视“没有娱乐性”这件事的深层缘由,手帐不是生活必需品,当我们选择了手帐的时候,更大程度上是想要放松心情或者在小圈子里玩一下,这时候你跟我讲没有娱乐性??????这个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甚至,我们也出了非常具有娱乐性的本子呀,《play》就是,从名字到内容,都是创作型的,天马行空的,五彩缤纷的。但我们也不会放弃月计划这样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手帐,因为人确实不能娱乐到死,因为手帐终究承担了一部分实用价值,同时,一个手帐er无论是自述爱生活爱文具还是爱什么,当ta开始使用手帐的时候,总是向着一个更好的自我前进的,既然是想要更好一点,我们真的可以把手帐用得更好一点。就像我第一部分说的,爱好和热爱,一字之差,爱好常常被荒废,热爱却可以燃烧一辈子,我私心是想要热爱的。爱好固然也很美,但如果能够更好,我想要更好的那个。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试图说服自己接受“部分手帐可以没有娱乐性”这个事实,并且实打实地尝试用一下没有娱乐性的手帐。

       当规划整理类手帐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提升的时候,当它变成了生活实用性的一部分之后,我想排版的美观程度,贴纸是否运用灵活,都会是小到不能再小的问题,会自然解决,你不用照搬别人的排版,也不需要看ins博主流行的写法,你po出来的图就有了你的特色,这是规划整理类手帐给予的额外的附赠。

 

       要说的基本上就这么多,是挺严肃的话题,因为给手帐赋予了“要求”。私心希望大家会爱上规划整理类手帐,因为它确实可以让你进步。可能脱离了小学生环境之后,忽然说出进步这个词,多少感觉有些假大空,但是诚实地讲,越到中流砥柱的年龄越会觉得进步是难事,小时候从0起步,认100个汉字已经觉得自己了不起,现在多记一个生僻字都要反复念叨几遍还生怕下次见了不认识,说是危机感也好,还是胜负欲也罢,人总归是要往前走的,因为往前是真的快乐,达成一些事情所能带来的“进步感”无法用任何事情替换。

       最后再说一个自己的经历。

       可能好多人不知道我也玩过直排轮的平花,其实我也不是小时候学的,是工作以后才学的。小时候有点轮滑和冰刀的基础,但是花样动作完全不会,最开始只能滑直线。第一个平花动作学的是正剪,就是X型交叉过桩,现在说来就是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基础的,当时整个人都特别沮丧,这么简单我都拐不过来,很失落,真的拐了三天都不行,后来右脚会了左脚不会,又陷入沮丧失落死循环。而且当时玩平花的都是小孩子啊,或者十几岁的小萝莉,我都一个25+成年人了,又丢脸又伤感,但还是每天挪时间去滑个十分钟二十分钟,特意开了一本平花手帐,把动作要领和今天的练习都写下来,安排时间,尽量保持每天都滑。直到有一天,我学会了攀藤这个动作,忽然悟了,一切都想通了,所有别扭的伤感的负面的东西都没有了,完全知道了我在干什么,看视频看别人滑也马上能get到我想要的东西了,后面有一年半住的那个小区离小广场很近,每天过去滑一会儿combo,逐渐从8个桩到20个桩,快乐似神仙。虽然我的水平也就这样了,一辈子也就这样了,顶尖的动作和挑战性的combo我是不打算学估计也是真的学不会了,但是我非常快乐,能从0进步到过20个桩的平花combo,我就是天下第一。

       平花手帐当时用了一个很破的A5线圈本,自己把每页画了十字,四等分,可以用四天,很认真地回看了,圈出了做错的动作要领,也很认真地写了身体的感觉,转动的时候看的方向,后来摸索到正确的结论的时候,回头一看发现之前错得离谱,但很快知道是为什么错,学下一个动作的时候就不会犯同样的错。就这样,我学会了直排轮平花。这本手帐现在应该已经没有了(我感觉,没去找过,但是印象里搬过来之后我就没见过),但是它带给我的学习经验和规划整理类的处理思路长进了我身体里,现在我开始学漂移板了,我仍旧不会学到顶尖,也许还会花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我想要的水平,但是我完全心里有数,手帐告诉我,我绝对可以。

       有人可能会想从这个经验里得出“手帐好重要啊,它会自动帮我进步”的结论,事实上没有,摔跤的是我,气到踢桩的是我,刮大风满广场捡桩的是我,最后学会了的还是我,手帐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就算没有它,我仍然能学会,但是有了手帐,我更加规律更加有条理的学会了一件事,并且从学习的过程里总结出了普适经验,可以用来学别的事情。这是手帐带给我的东西,没有夸张的疗效,没有神奇的buff,但是简单,实用。

      

        以上经验和想法,和你们分享,希望每一个人都会爱上、用好规划整理类的手帐,拿到手帐能给给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评论(5)
热度(537)
  1. 共12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